圖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zhì)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匠心聚合、質(zhì)量極限”核聚變大科學工程創(chuàng)新團隊。
在合肥市西北郊有一座三面環(huán)水的小島,被稱為“科學島”?!叭嗽焯枴钡榷鄠€大科學裝置和一批批世界級重大科技成果在這里涌現(xiàn)。
4月25日下午,記者來到這里,只見島上綠樹成蔭,“潮聲陣陣”??拷叺囊蛔髲S房里,機器聲轟鳴,一群頭戴藍色防塵帽、身著白大褂的科研工作者忙碌其間。
“這里就是外界所熟知的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里面工作的人就是一群‘種太陽’的科研人員?!币幻愤^的學生告訴記者。
這群“種太陽”的人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zhì)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的核聚變大科學工程創(chuàng)新團隊。“我們是個大團隊,平均年齡38歲,包括研究人員、管理人員、后勤保障人員,共同的目標就是科研攻關(guān)?!敝袊茖W院合肥物質(zhì)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團委書記葉華龍告訴記者,他們期望能開發(fā)利用核聚變能,實現(xiàn)人類清潔、永續(xù)的綠色能源夢想。
1981年,華羅庚先生從北京趕到合肥,為大科學工程項目“八號工程”奠基,在“科學的春天”里埋下“太陽”的種子。
筑夢,逐夢,圓夢。40多年來一代代聚變?nèi)?,將青春的奮斗印記在科學島這片摯愛的土地上。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zhì)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研究員彭學兵剛到所里時還是個“毛頭小子”,如今已成為團隊中的重要骨干,并參與研究生培養(yǎng)和教育。
“2006年第一次到所里實習,就是跟著老師做實驗,一天又一天?!迸韺W兵感慨,這一晃都18年了,曾經(jīng)讓他震撼的“人造太陽”,如今已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更將成為一項終生的事業(yè)。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實干者。去年4月12日夜,“東方超環(huán)”成功實現(xiàn)403秒穩(wěn)態(tài)長脈沖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刷新了此前101秒的世界紀錄。在整個團隊的努力下,“人造太陽”裝置先后兩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shù)進步一等獎,三次獲得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等重要獎項,創(chuàng)下了十余項科技史上的世界紀錄。
小島環(huán)境清幽,科研氛圍濃厚。這群“種太陽”的人總是說:“我們離城市很遠,卻離世界和夢想很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