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見文明,“稻”達未來。這是第五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首屆凌家灘文化藝術周的主題,題眼是“玉”與“稻”。
玉器是中華文明的承載物和寄托物,稻作農業(yè)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經歷萬余年成長和發(fā)展,為中華文明的誕生創(chuàng)造了物質基礎。探訪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就是探尋中華璀璨文明。
4月18日,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熱鬧非凡。特色博覽會、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形象片展映、長三角滬蘇浙皖“乘高鐵尋文脈”研學線路發(fā)布、“何以文明”凌家灘數字藝術展發(fā)布等系列活動陸續(xù)開展。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zhèn)同期“開街”,含弓戲、黃梅戲表演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表演活動精彩呈現。全國13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及文物保護管理方面的機構、企業(yè)、文博單位齊聚凌家灘。
我國以公園的形式保護遺址、將歷史文物保護融入城市建設,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的洛陽王城公園和西安興慶宮公園,但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提出遺址公園建設是在2006年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聯合下發(fā)的《關于“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總體規(guī)劃》中,提出“建設大遺址保護展示示范園區(qū)”,明確了“初步建成和完善大明宮、秦始皇陵、陽陵、偃師商城、洛南里坊區(qū)等10—15處遺址公園”,拉開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序幕。
大遺址保護與傳承如何推進,如何理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高質量發(fā)展?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這行字中,我們要特別強調的是‘國家’二字,這是中國在‘考古遺址公園’這一模式上的突出探索?!敝袊ㄖO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陳同濱說。她認為,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中,一定要關注我們每一個遺址在中華文明標識體系中的地位和它所需要見證的內容。所以遺址公園聯盟,最終應該朝著構建“何以文明,何以中國”這樣一個目標去努力。“是一種中國探索,也是一次中國實踐?!敝袊脊艑W會考古遺產專委會主任委員孫英民同樣這樣概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正在日益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載體。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考古遺址研究闡釋、保護利用和文化傳承方面的示范作用日趨顯著。本次活動上,國家文物局發(fā)布了《2023年度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運營報告》,說明了這一趨勢。
報告顯示,2023年,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文物保護、考古科研、運營管理、社會宣傳與服務等方面工作快速恢復、總體提升,文物保護工程和公園建設工程有序實施,考古遺址博物館、考古工作站及庫房、智慧管理和數字化展示建設加速推進,學術活動、社會活動的組織和參與量再創(chuàng)新高,社會影響和國際交流日益擴大,考古研學、文創(chuàng)開發(fā)成為熱點,社會公眾回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經濟社會發(fā)展貢獻力和公園自身造血能力大幅提升。
國家文物局考古司遺址管理處處長錢春峰介紹,近年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55家掛牌、80家立項,初具規(guī)模。區(qū)域分布上,河南省、陜西省遙遙領先;陵墓遺址中,帝王陵寢較多;手工業(yè)遺址中,港口碼頭、造紙冶礦等遺址類型較少或空缺;遺產線路、遺址片區(qū)公園建設模式仍然在探討中。錢春峰表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大型古遺址保護利用融入所在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融入現代生活,讓歷史文化與現代化建設交相輝映,兼顧了文物安全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是實現城鄉(xiāng)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模式和載體。
《2023年度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運營報告》還顯示,全國55家公園2023年接待游客總量超6700萬人次,同比增長135%,顯示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旅熱度不斷攀升,已成為文旅新熱點。
隋唐洛陽城、大明宮、殷墟等成為旅游城市的歷史文化新空間,安吉古城、屈家?guī)X、統(tǒng)萬城等偏僻鄉(xiāng)村成為文化熱土。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石峁博物館、殷墟博物館新館建成開放,建有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達到47家。漢代?;韬顒①R墓園主墓保護展示、墓園環(huán)境整治、保護性設施建設等核心工程全部竣工。彰顯遺址文化內涵與考古特色的活動成為主流?!敖鹕场⒘间?、凌家灘、漢代?;韬顕裙珗@表現優(yōu)異,金沙、凌家灘社會活動組織次數首次超過500項?!敝袊幕z產研究院副院長李黎說。
“同時,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現階段的共性問題依然存在,應持續(xù)關注公園發(fā)展不均衡、文博專業(yè)人才匱乏、人員結構比例失衡、考古成果轉化創(chuàng)造力不足、展示與運營模式單一等問題?!崩罾璞硎荆瑧凇氨Wo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要求指導下,繼續(xù)堅持“一園一策”基本原則,加強考古支撐和科技創(chuàng)新,引導社會資源助力公園創(chuàng)建與運營,持續(xù)進行文化輸出和內容創(chuàng)新,提升價值闡釋和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與服務保障民生更好結合,融入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和鄉(xiāng)村全面振興。
歷經十幾年的發(fā)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體系建設基本完成,我國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水平顯著提升。當前,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以多樣化的保護利用成果,主動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本次活動中,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農文旅交融的建設發(fā)展新模式帶來的初步成果引起共鳴。“何以凌家灘?作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要繼續(xù)把這個品牌擦亮?!标愅瑸I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