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徽州八記》和《江淮八記》之后,斯雄先生又完成新作《皖韻八記》,讓人欽佩不已,也印證了他“日記有余、歲記有余”的篤行不怠。
這“八記”,有歷史類《六尺巷記》《八公山記》,文化類《“七仙女”記》《五禽戲記》,此外還有《天柱山記》《江淮運河記》《王家壩記》《槐林記》。琳瑯滿目,文氣沛然,浸染著山川之美、文化之美、社會之美,讓人心馳神往。
(一)
斯雄《皖韻八記》山川之美,美在獨辟蹊徑。安徽那么多名山,究竟寫哪座,斯雄游走其中頗是躊躇。來到天柱山,終于找到答案。
自古天柱山就有“南天一柱”之說,因主峰高聳,直插云霄,故有天柱一說。這里山林秀美,流水潺潺,有奇峰、奇松、奇石、奇水、奇洞。天柱山,處處是清美的山川,處處是冷艷的文化。自漢唐到明清,文化遺跡比比皆是。《天柱山記》的文眼落在“止泓”二字,不得不佩服斯雄眼光之獨到。
來天柱山的人,關(guān)注點都集中在天柱峰,對摩崖石刻“止泓”二字往往沒有太多留意。這是南宋抗金名將周虎于1227年應(yīng)邀游天柱山,為宋王朝宗室子弟、時任舒州即安慶知府趙希袞題寫的。止,在古代被視為做人的智慧,所謂知止不殆;泓,意指清水深而廣。
斯雄琵琶反彈,刻意寫這“止泓”。于是,《天柱山記》的和諧猶如泉水汩汩而出:流水不定,靜水則寧。不定為躁,定之則止;以止為靜,借靜觀心。一個人只有內(nèi)心安定,才可以明心見性;有安定清明的心態(tài),方能包容一切。
《皖韻八記》的山川之美,用白描的手法、清麗的語言,展現(xiàn)了人文安徽的大美意境。
(二)
耕讀傳家,江淮大地積數(shù)千年而未遷移。安徽是文化大省。帝王起于阡陌,將士起于隴上,文人起于塾家,文化盛事綿延千年。思想家有老子、管子,文學(xué)家有曹氏父子,不勝枚舉。《皖韻八記》從三個視角反映皖文化之韻,筆端蘸滿情愫。
康熙年間,張英官拜文華殿大學(xué)士兼禮部尚書。然而隔壁家總想多占一點地方,圍墻不斷外擴,家人看不慣,就給在京中為官的張英寫信告狀。不想,張英回信只是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备舯诩乙豢磸堄⒛敲创蟮墓俣歼@么大度,于是也讓出三尺。桐城著名的“六尺巷”由此而來。斯雄在《六尺巷記》中感慨:“這種氣魄和境界,依然時時催人警醒,至今仍閃耀著穿越時空的道德光芒?!?/p>
文化之美的載體,還有戲曲。作為文化之鄉(xiāng)的安徽,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戲,說安徽是戲曲之鄉(xiāng),一點都不為過。中國有舞臺演出的折子戲從南宋時期開始,安徽離南宋都城臨安很近,戲曲創(chuàng)作和演出之風(fēng)很盛。及至近代,徽班進京,是為京劇肇始。眾多地方戲敘事中,斯雄著力鋪陳《“七仙女”記》,又注入了很多現(xiàn)實觀照,或真或戲、或?qū)嵒蛱摚瑢S梅戲的理解進入化境。
文化之美的崇高,在《八公山記》中同樣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斯雄騰挪歷史跨度,熟稔典故與神話傳說,感人的筆觸讓人在文化的高蹈中欣然不已。
《皖韻八記》的文化之美,飽蘸情愫,從史學(xué)和美學(xué)的尺度,展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深厚自信。
(三)
社會之美,斯人匠心。
善治國者,必善治水。在安徽,臨淮崗樞紐工程、淠史杭灌溉工程、佛子嶺水庫、陳村水庫是載入史冊的輝煌工程?!督催\河記》,讓一個平安安徽、發(fā)展安徽躍入眼簾。
疏塞筑防,潤澤民生,經(jīng)過新中國七十余年治淮,如今淮河水勢安瀾,造福流域人民,實現(xiàn)了百姓對“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美好生活的憧憬?!锻跫覊斡洝吠ㄟ^詳盡的敘事,謳歌了一系列工程水利的偉大成就。
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岸邊,有一個中外聞名的小鎮(zhèn)名曰槐林。過去,這里編織漁網(wǎng),只是給當(dāng)?shù)貪O民用?,F(xiàn)在,編織漁網(wǎng),是供應(yīng)全世界漁民用。一村一品,一鎮(zhèn)一業(yè),為鄉(xiāng)村產(chǎn)業(yè)振興打造了一個良好的范式?!锻铐嵃擞洝分?,斯雄獨選這個小鎮(zhèn)作為“皖美”現(xiàn)代化圭臬來寫。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期,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們面臨的新挑戰(zhàn)。《五禽戲記》從抗疫故事寫起,寫出了五禽戲在當(dāng)代安徽煥發(fā)新活力,為《皖韻八記》鋪敘了廣闊的背景。期盼山河無恙、煙火如常的生活,期盼早日戰(zhàn)勝疫情,擁抱春暖花開。
因工作需要,斯雄離開了生活多年的安徽。但他對安徽的深情,對“皖美”的依戀與日俱增,《皖韻八記》就是這份情愫的最好信物?!对僖娏耍髣e山》是他離開安徽時所唱:“輕風(fēng)牽衣袖,一步一回頭。山山嶺嶺喚我回,一石一草把我留。啊,再看一眼大別山,萬般情思呀胸中收……”幽美、依戀的皖韻,是作者的心聲。(作者單位:人民日報社)
(本文原載于《安徽日報》2022年8月12日文藝評論11版,作者: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