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2006年的初夏,在發(fā)生事故的礦井下,最后一名被困礦工快要絕望了。他的雙腿被埋已有三天三夜,多次救援都未成功。如果發(fā)生二次事故,被困礦工和救援人員都會遭遇不測。鄭曉貴下井時,接到的方案是“截肢保命”。
“我們聊了一會,那個礦工也明白不能再耽誤,說自己有三個孩子,哭得很傷心。我說咱倆是本家,我會盡力保你周全?!弊鳛楣伯a黨員,鄭曉貴和隊長讓其他人都撤出去,把麻醉針、鋸子、止血帶放在一旁,站在積水中,開始了最后一次救援嘗試……
今年69歲的鄭曉貴,退休前在國家礦山應急救援淮南隊工作了33年。作為全國首批7支國家救援隊之一,這支隊伍伴隨安徽淮南煤礦的發(fā)展而誕生,1954年成立以來,隊員們在各種事故中英勇逆行,搶救遇險被困人員4300余名,譜寫一首又一首生命之歌。而鄭曉貴與父親、兒子三代人薪火相傳,也成為國家礦山應急救援淮南隊67年歷史的一個縮影。
井下“逆行者”,向死而生
國家礦山應急救援淮南隊,是國家依托淮河能源控股集團(淮南礦業(yè)集團)共同建設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其中堅力量為礦山救護大隊,是一支歷史悠久、英勇善戰(zhàn)的隊伍,鄭曉貴曾是其中一員。
雖已頭發(fā)花白,但肩背寬厚的鄭曉貴仍然很結實,聽說要接受采訪,他很認真地拿圓珠筆在本子上寫了一頁紙,上面都是他能記住的重大行動。
“礦山救護大隊要求比較高,第一條就是下過井。”1973年,在謝三礦工作3年后,鄭曉貴加入了礦山救護大隊,并在煤礦一線駐守,工作了一輩子。
由于父親鄭德岺是救護大隊最早的一批隊員,鄭曉貴從小耳濡目染,對于下井救人有心理準備,可第一次直面爆炸事故,鄭曉貴還是受到了很大沖擊。
“1975年李一礦煤層爆炸,當時200多米深的井下有45人。我是第一次見那么大的事故,其他人都往外撤,只有我們往里面沖。”鄭曉貴回憶,當時的巷道都是木棚支撐,發(fā)生爆炸后,救援環(huán)境非常差,救護隊員身背幾十斤重的裝備,既要與地面指揮及時溝通,快速把人救出去,還要時刻保持警惕,以防二次事故發(fā)生。
危險隨時都會到來,傷者又急需救治,黑暗與鮮血引起的壓抑、緊張,至今都讓鄭曉貴記憶猶新。但好在周邊救援力量紛紛趕到,經過3個多小時的協同作戰(zhàn),被困人員被全部救出。
礦山救護充滿危險,從業(yè)33年,鄭曉貴也多次與死亡擦肩而過,有人開玩笑說“老鄭命大”,但他說除了運氣,還有嚴格的日常學習和經驗積累。
“救援時最怕二次爆炸,遇到了怎么辦?第一反應很重要。巷道也是風道,爆炸引起的沖擊波會改變風向。如果井下的風突然一停,一顫抖,就要立即臥倒,因為第二次馬上就要響了,那個沖擊波和高溫都是致命的?!编崟再F說。
黑暗中前進,點亮希望
2006年5月,鄭曉貴即將退休。此時,礦山救護大隊接到命令,安慶大龍山鐵礦發(fā)生透水事故,他們要前往增援。得到消息時,鄭曉貴沒有猶豫,背上裝備立即出發(fā)。
也就是在這次行動中,鄭曉貴遇到了那名被困三天三夜的礦工。
這是最后一次嘗試了,其他救援人員都離開后,鄭曉貴和隊長開始思考營救方法。
“得把被困礦工身邊的水排掉,否則營救沒法進行?!眱扇藦澫卵?,徒手在被困礦工身邊圍了一圈淤泥,內外隔開后,他們取下安全帽把里面的積水舀出。然后,鄭曉貴把手伸進淤泥里,一點點探查情況。
被困礦工靴子里都是水和淤泥,雙腳被牢牢吸住,同時靴子外面還有石頭壓著。鄭曉貴扶著被困礦工,單膝跪在淤泥里,另一條腿全力蹬石頭。幾番嘗試后,石頭竟然被挪開了。
有了勝利的希望,鄭曉貴鉆到被困礦工胯下,用手摸索著托住礦工的腳心,在隊長的幫助下用盡全力往上頂。一下、兩下、三下……被困礦工的腿慢慢可以活動了,十多分鐘后,他奇跡般地獲救了。
“臨退休還能救出一條命,值了?!编崟再F說。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黑暗之中給人以希望”,這是國家礦山應急救援淮南隊的精神引領和優(yōu)良傳統(tǒng)。
鄭曉貴的父親鄭德岺,是這支隊伍1954年成立時的首批隊員。那個年代物資緊張,雖然一家人生活艱苦,但父親身為救護隊員的自豪感,卻深深印在鄭曉貴心里。
1960年5月,山西大同老白洞煤礦發(fā)生瓦斯爆炸事故。接到救援通知后,淮南隊立刻出動了32名隊員。
那次救援行動,全國先后有來自安徽、山西、河南、東北等地的14支救護隊參與。雖然有的巷道被標注“XX隊已探險”,但包括鄭德岺在內的老隊員都提出要再看一看,必須對每一個可能生還的生命負責。
“一個已經被標記的巷道里,他們走了一段后聽到了聲音。那是一名被困礦工,黑暗中精神已經極度緊張,看到我父親他們時,那人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跪地大哭,高喊‘共產黨萬歲’?!编崟再F說。
三代人傳承,不負使命
2001年,在新莊孜煤礦工作3年后,鄭曉貴的兒子鄭義加入了礦山救護大隊,成了鄭家在礦山救護隊伍中的第三代。
“最初父親是不同意的,他干了一輩子,知道這份工作的辛苦。同時,他也覺得我是獨生子女,吃不了這個苦?!睍r年24歲的鄭義心里不服氣,在三個月的試訓期間,一直憋著一口氣,體能訓練比別人練得多,操作技能比別人干得細,最終以優(yōu)異成績通過了考核。
在礦山救護的崗位上,鄭義已經工作了20年,與爺爺、父親相比,他最大的感受是變化,其中既有裝備設施的更新迭代,也有煤礦安全形勢的好轉。
“就拿我們背的氧氣呼吸器來說,我爺爺他們最早使用的是鼻夾式的,又重又容易脫落,供氧時間還短。后來我父親他們開始用面罩式的,但一個大問題就是面罩容易起霧?,F在我們的裝備可以供氧四個小時,有可以喝水的管子,面罩上還有清理水汽的刷子?!编嵙x說。
1954年,救護隊伍剛成立時,訓練設施都是隊員們自制的。2013年3月,國家礦山應急救援淮南隊基地投入使用,煙霧模擬演練室、地下模擬訓練巷道、裝備訓練場等設施一應俱全,隊員們在基地就可以進行井下實況演練和仿真培訓。
多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安全理念的提升,煤礦安全形勢趨于好轉,鄭義對這一點體會也很深,“最近這10年事故頻率很低,特別是2014年之后,基本就沒有大事故了?!?/p>
鄭義參加的上一次大型救援,是2014年8月,當時淮南東方煤礦發(fā)生瓦斯爆炸,他跟隨隊伍順著皮帶機巷爬到井下,探查巷道情況,搜尋遇險遇難人員,探測氣體情況,直到指揮部下達撤退命令才出來。
如今,雖然出動頻率降低,但作為一支專業(yè)應急救援力量,隊員們都深知“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只有日常嚴格要求自己,關鍵時刻才能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贏。
“我今年44歲了,每天都要進行高強度訓練,還要操作、養(yǎng)護各種裝備。我的想法也很簡單,就是希望在關鍵時刻,能再多救出一個人?!编嵙x說。